当前位置:首页 >> 滇藏荨麻

陕西治水由刚变柔罗汉松科

2022-07-27 14:20:00  冬季农业网

陕西:治水由“刚”变“柔”

8月15日消息:由防洪与抗旱相割裂、人力与自然修复相分离的片面式刚性治理,转变为综合统筹柔性治理,揭开了“十三五”陕西水利改革发展的新篇章。

上半年,延河综合治理开建、涝河渼陂湖修复水系生态、渭河开展生态区红线划定、关中启动涝池水生态修复和整治,治水兴水项目接连不断,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如火如荼,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6.67亿元,较上年同期增加8.24亿元,开创了陕西治水兴水追赶超越的新局面。

系统规划突破就水治水

5月11日上午,省委书记娄勤俭宣布启动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。该工程总投资46.5亿元,建成后将形成水面6348亩。据悉,涝河渼陂湖是“关中水系规划”的三大湖池之一,通过柔性治理,恢复蓄滞洪区等水生态系统,打造“十里水乡”生态格局。

“关中水系规划”,是陕西水利“十三五”重磅之作,不仅是全国少有的省级区域水系规划,更是变刚性治水为柔性治水思路的体现:改变过去视洪水为猛兽的观念,在洪水季节增加蓄水滞水,减轻洪涝压力;在枯水季节加大蓄滞水排泄,补充流域生态基流。规划中未来关中将形成“四横十纵”水系网络。

今年6月,省委书记娄勤俭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,深刻剖析陕西水利面临的严峻挑战,进一步指出要突破就水治水的片面性,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来解决。目前,省水利厅也正在加紧编制“关中留水、陕南防水、陕北引水”的全省水系规划,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。并遵循“柔性”治水的思路,将立体调剂、错峰调蓄、水库调度、枯丰调节4个联通联调联控试点付诸实施。

9000余涝池将扮靓乡村

7月5日,全省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现场会上明确,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省将投入22亿元,修复整治农村涝池9070座。这些涝池有防洪排涝、人文、蓄水灌溉、水系联通、生态湿地等不同类型,将新增蓄水容积2120万立方米。恢复整治涝池,成为“关中水系规划”的一个新亮点。

扶风县杏林镇涝池岸村,是一个以涝池命名的村庄,村中央的涝池,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。村民冯天成告诉记者,每次路过涝池,都会回忆起儿时的情景:妈妈在涝池边洗衣,爸爸引牛解渴,自己在里面游泳戏水。
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涝池在关中农村随处可见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,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,关中地区绝大多数涝池,逐渐演变成了垃圾场、污水坑,不仅丧失了蓄滞洪水的作用,还成为污染农村环境的“伤疤”。

“对涝池清淤深挖,边坡整修绿化,恢复了蓄水,美化了环境,改善了气候。”说起涝池的变化,冯天成喜不自禁地说,“还专门为涝池设置了排水口,既能除涝,也能抗旱。”

今年以来,宝鸡市开展大规模涝池修复,陈仓区、岐山县、扶风县和凤翔县等地,许多新建或修复的涝池都已投入使用,有些地方还建起了涝池广场,扮靓了乡村。陈仓区慕仪镇慕仪村,村中一大一小两个涝池,隔路相依,互联互通,形成“双湖”辉映的景象。

沿渭建设512公里生态区

日前,渭河眉县段千亩荷塘开园,十里八乡的群众和游人,陶醉在绿叶花海之中。眉县依托渭河综合整治工程,建设百里“画廊”,沿渭河打造以生态修复、人工湿地、荷塘观光与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水景文化生态区。这是渭河生态区建设取得的新成果。

今年启动的渭河生态区建设利用与管理保护工作,是省委、省政府立足长远,探索渭河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的深入实践,以期永葆母亲河的生机和活力。

渭河生态区建设目标是实施滩面整治、河道疏浚、水污染治理、湿地建设、水量保障、生物保护、河湖连通、开发利用,构建河湖库塘连接,人工水道与自然水道贯通,渭河与其他主要水系内部大循环、外部大连通的关中柔性水系。5年后,全长512公里、宽约1-6公里的绿色生态景观带将横贯关中大地,陕西将形成秦岭、渭河南北相望的两大生态景观带。同时,渭河生态区建设还将带动沿渭百姓调整产业结构,实现脱贫致富。

上半年,我省启动实施一批生态湿地景观工程,完成滩面治理50632亩、建设水面景观5540亩、防护林带8300亩。其中,宝鸡陈仓区滩面整治及支流口湿地续建、岐山县渭河生态运动广场及水上乐园、扶风县“十里花海”景观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之中;眉县“千亩荷塘”渭河湿地生态治理项目已经建成;杨凌生态湿地公园已建成并向市民开放。

金属拉伸试验机价格

防水材料试验机

铝合金隔热型材试验机

裸电线卷绕试验机

木材拉力机

相关资讯
友情链接